在台灣,
每年到了農曆一月十五日,家家戶戶都過上元節
七月十五日,家家戶戶都過中元節
十月十五日,家家戶戶都過下元節
這三大節日,合稱為三元節

clip_image002圖片來源台南郎@部落格

三元節,也就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、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、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,三位大帝的聖誕;

這三位大帝,合稱為三官大帝!

 

 

 

 

關於三官大帝的由來

關於三官大帝的由來,民間的說法非常的多,經過歸納整理後,將大致的說法,分述如下,提供給大家做參考:

clip_image003圖片來源中華傳奇

第一種說法:
一般民眾,對於三官大帝的信仰,是起源自古代先祖們,對於自然界中,天、地、水的崇拜,根據《儀禮》的《覲禮》篇中說:「祭天燔柴,祭山丘陵升,祭川沉,祭地瘞」,這個紀錄,就是先祖祭天、祭地和祭水的禮儀;只不過,在當時要主祭自然界的神明,是皇帝才有的權利,一般的百姓們,頂多只能祭祖。後來到了東漢時張陵(詳見五月二十八,張天師聖誕)所創造的「五斗米教」,即現在的「天師道」、「道教」,相傳,道教可以為民眾消災解難、治療疾病、最普遍的方法,就是《上三官手書》的說法:「其一上之天,著山上;其一埋之地;其一沉之水。謂之三官手書」,簡單說,就是把生病或想懺悔罪行的人,他們的姓名和想懺悔的罪過悔意,寫在三張紙上,一張放置於高山,或是燒成煙升上天,一張則埋入地下,最後一張,放沈入水中,這可能就是最早對天、地、水,這「三官」開始祭拜的起源。

第二種說法:
根據《歷代神仙通鑑》的說法:「有謂三官大帝,乃元始天尊之子,天尊吸納始陽之氣、清虛七氣、晨浩五氣,經九九之期,結為靈胎聖體,分別於元月十五日、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,自口中吐出聖嬰,即堯、舜、禹三帝」!

再根據《神農典》的說法:「三官源自金、水、土三氣,主管天、地、水三界」因此,就有一派說法指出,三官大帝,其實就是堯、舜、禹三位皇帝的化身;其中堯帝,定四時制年月,禪位展義風;舜帝,拓荒墾地,事親至大孝,禹帝,治水有功,過家門不入,以公忘私;三位大帝的懿行,對世人的貢獻無與倫比,因此,被後人恭奉為三官大帝。

第三種說法:
在周朝時,周幽王有三個忠心耿耿的諫臣:唐宏、葛雍、周寶(也有人說是周實或周武),因不滿時局,與周幽王荒淫的作為,與履諫不聽的行為,高風亮節的祂們,眼見扶皇室無望,於是,相繼棄官從野,希望能在鄉野,憑藉自己生平所學,發揮影響的效果。後來,周平王繼任為王,有一天在路上遇難,周平王正不知該如何是好時,突然一陣狂風,三人突然顯靈,以忠義之心庇佑周平王渡過劫難,功勳卓越,周平王為感恩,便敕封祂們。後來一直到宋真宗時,為表彰三人的功績,加封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三官,並舉行祭祀。

clip_image004圖片來源:景德鎮名瓷在線網站

第四種說法:
根據《三教搜神大全》的說法,龍王有三個女兒,個個是亮麗出眾,才藝動人,沒想到,這端莊嫻淑的三個女兒,同時看上了美男子陳子檮(也有人說是陳子椿),三個女兒,同時嫁給他。這三位龍女,分別在元月十五日、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各生一子,這三個小孩,每一個都神通廣大、法力無邊;也同時胸懷大志,想拯救世人。元始天尊怕祂們誤入歧途,就收下祂們,並分別封大兒子為「上元一品九氣天官紫微大帝」,即誕生之符與始陽之氣結成至真,住玄都元陽七寶紫微上宮,總主天帝神王,上聖高真及三羅萬象天君,封老二為「中元二品七氣地官清虛大帝」,住九土無極世界恫空清虛之宮,總主五岳帝君並二十四治山,九地土皇、四維八極神君;封老三為「下元三品五氣水官洞陰大帝」,住金靈長樂宮,總主九江水帝、四瀆神君、十二溪真及三河四梅神君。並且說,每年一到三元之日,三官大帝便親臨神壇,考籍大千世界之內,十方國土之中的神仙升臨、人品考限與萬類化生之事,天官賜福紫微帝君、地官赦罪清靈帝君、水官解厄谷帝君,三官大帝,儼然為神靈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。

道教將三官大帝誕辰訂為三元節,上元正月十五日祭拜天官,中元七月十五日祭拜地官,下元十月十五日祭拜水官。信徒祈求天官賜于福壽,祈求地官赦罪祛疾,向水官祈求消災解厄。另外,由於天官是賜福紫微大帝,在台灣民間的傳統信仰中,也會把天官視為福、祿、壽三仙之福仙。

三官大帝的職掌有甚麼不同?

三官大帝的全名就是「三元三品三官大帝」,在道教中地位,是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祇。

clip_image005

圖片來源phuketvegetarian.com/borad/data/4/0016-3.html

後來,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天、地、水三官神,與上、中、下三元神,合而為一,因此稱為「三界公」,所謂的三界,是指神佛界、鬼界、幽冥界;也有人說是天上的神界、地上的人界,底下的鬼界。無論如何,關於三官大的的奉祀,民間專廟供奉的並不多,一般只是在各道觀中,懸掛錫爐禱祭,而這錫爐便是善男信女口中的「三界公爐」;一般都以合祀居多,很少將三官分開供奉的。

 

 

clip_image007圖片來源慈航山三清聖境

天官賜福:

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,紫微大帝,隸屬玉清境。天官由青、黃、白三氣結成,總管諸天帝王。每逢正月十五日,即下人間,校定人之罪福。故稱天官賜福。

 

 

 

clip_image009圖片來源:慈航山三清聖境

地官赦罪:

地官名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,清虛大帝,隸屬上清境。地官由元洞混靈之氣、極黃之精結成,總管五帝五嶽諸地神仙。每逢七月十五日,即來人間,校戒罪福,為人赦罪。

 

 

 

clip_image011圖片來源:慈航山三清聖境

水官解厄:

水官名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,洞陰大帝,隸屬玉清境。水官由風澤之氣、晨浩之精結合而成,總管水中的所有神仙。每逢十月十五日,即來人間,校戒罪福,為人消災。

 

 

 

關於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

我們這裏引用道教與慈祐宮的說法: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就是堯帝。

clip_image012

圖片來源:中國文化網站chinaculture.org

根據《史記.五帝本記》的記載,堯帝,姓伊祈,名放勳,祂是帝嚳的第二個兒子,在帝嚳駕崩之後,堯的哥哥摯來繼位皇帝。由於帝摯才幹平庸,但他又非常喜歡弟弟堯,於是在堯十三歲時,就任命祂來輔佐帝摯,帝摯封祂為陶侯,後來又改封為唐;這也是帝堯又稱為陶唐氏的原因。

由於帝堯仁慈愛民,治國有方,四方的郡首,很快都來歸降帝堯,帝摯自己也知道,帝堯比較適合統領國家,於是,在繼位九年後,把皇帝之位禪讓給堯。此時堯只有二十一歲。

相傳帝堯的長相十分怪異,眉有八色,耳有三漏。在帝摯讓位之初,國家內四方都有凶神惡煞,危害百姓生命,帝堯見狀,於心不忍,便派出羿去降伏殺妖,於是,羿在青丘水澤降扶大風,在洞庭湖邊斬殺猰和脩蛇,又在桑林裏擒拿了封。一時之間,天下太平,國泰民安。

帝堯生性仁慈,勤於國政,生活簡樸,絕不浪費百姓們的一分一毫。在國事上,祂就立了「諫鼓」,任何人有話要說,對國事有任何的建議,都可以去打這張鼓,然後大鳴大放。同時他還設立「謗木」,讓百姓們有地方大聲批評自己施政上的過失,同時知道百姓們真正的想法。祂還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:「如過有一個人挨餓,就是我餓了他,如果有一個人受凍,就是我凍了他;如果有一個人獲罪,就是我害了他!」。

在曆法上,祂任命羲、和掌管天文,制訂曆法,教農民甚麼叫農時。祂畫分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;制定一年十二個月,同時祂派出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,分據四方,負責觀察日月星辰和萬物生靈,隨時通報氣候變化,讓百姓都能及時下種和收穫。

太平的日子過得很快,轉眼之間帝堯也老了,沒想到洪水,卻在此時又開始氾濫整個洪水,從黃河龍門山口決提。仁慈的帝堯,看到這樣的情形,擔心的不得了就緊急召集大臣來商量,應該派誰去治水。大家正在皇宮殿上一籌莫展時,突然有個大臣說:「大皇子丹朱,一向都很賢明,應該派他接替治水任務!」此話一出,所有的大臣們都點頭贊成。帝堯一看狀況連忙搖手搖頭的說:「不行!絕對不行!丹朱生性好鬥耍狠,哪有能力治水!」。正在一片膠著時,另一個大臣說:「共公力氣很大,當初還撞壞西北天柱,可以派他去治水。」帝堯又說:「他怎行?他很傲慢,連天都不怕,怎麼可以去治水啊!」。在沒辦法的情況之下,水患愈來愈嚴重,帝堯眼見為了躲避大水,百姓們全部躲到山裏去,連所有的耕作都廢除了。帝堯憂心忡忡的找來四位山神商量,四位山神聯合推薦由鯀去治水,帝堯又說:「他的部族都已經解散了,他這個人靠得住嗎?」但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之下,帝堯還是派鯀去治水,但是鯀治水一治就是九年,都還沒有成功。

clip_image014圖片來源:中國文化網站chinaculture.org

這時,在位七十年的堯帝,覺得自己慢慢愈來愈老了,但是,祂對國事卻還是憂心忡忡。祂心裏真的很想,找到一個真正賢能的人,來接祂的棒子。於是,祂再把四位山神找來:「你們誰可以來當共主,為民服務啊?」四位山神一聽連忙異口同聲的說:「我們德不夠大,聽說,在民間有個鰥夫,名字叫虞舜,祂的父親不但固執,而且還是個瞎子;祂的母親放肆、弟弟傲慢,但他卻能以孝道,使家庭和睦,不出亂子!」帝堯一聽,對這個人很感興趣,於是四處打聽虞舜這個人,祂發現虞舜,是個相當孝順的人,同時吃苦、忍讓、十分的恭謙但是帝堯心裏一直覺得,接任王位是大事,不能亂來,於是,她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娥皇、女英嫁給祂,看祂要怎麼公平的處理協調。

結果,虞舜讓二妃回到媯汭侍奉公婆,同時帶著帝堯的九個兒子,一起實行父義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,這五倫,做得相當的好,一時之間連百姓們,都自動的上行下效。帝堯又派祂管民事,結果百姓都聽他的話;帝堯還把虞舜,一個人放到森林裡,遇著風神、雨神、雷神的考驗,舜也都不動心。這時,帝堯真是高興極了!他覺得後繼有人,就跟舜一起共主國家。

帝堯在位一共九十八年,享壽一百十七七歲,被世人尊稱為「天官大帝賜福神」,在道教中被奉為「上元一品賜福天官大帝」,傳說帝堯在每年的上元夜,都會下到凡間,為仁德之人賜福、普施。

關於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

相傳,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,就是舜帝。

clip_image015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帝舜,姓姚,名重華,號虞氏。祂也是《二十四孝》故事中,孝感動天的主角。

在《五帝本紀》中說:「舜,耕曆山,漁雷澤,陶河濱,作什器於壽丘,就時于負夏。」意思就是說帝舜治國時期,以農耕、漁業、陶工、商貿為法條,教導人民,盡己力謀生。相傳,帝舜時期,也是中國最早的工商社會的起源。

相傳,帝舜是先帝顓顼的六世孫,父親是瞽叟,母親握登,母親在冀州生下祂,帝舜出生時,兩隻眼睛都是雙瞳仁,就把祂取名為重華。不久之後,母親因病去世,父親瞽叟再娶,生下了同父異母的弟弟,象。

在象出生時,帝舜還很小,但他卻必須在外面工作,來維持家計。父親瞽叟,是個頑固的人,非常疼愛後妻和幼子。象從小就生性傲慢,帝舜的所作所為,每一件事他都看不順眼,就跟母親聯手,每天都想盡千方百計,百般的折磨帝舜;甚至還在父親面前,不斷的說帝舜的壞話,聯合三人之力,無時不刻,都在想找機會殺死帝舜。但是,善良的帝舜,雖然明知父親、後母與弟弟,如此的僧恨祂,祂還是不以為意,每天不斷的辛苦工作,寧願犧牲自己的享受,來滿足父母及弟弟的千種無理要求;除此之外,還要在他們想殺死他的時候,找個地方躲起來。

這樣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,帝舜二十歲的時候,就以孝道聞名於天下。然後祂在在歷山耕作,在雷澤網魚,在河濱製陶,他所居住的地方,幾乎所有知道的人都會搬來跟他一起住,跟他學習各種謀生的技能。於是,兩年成村邑,三年成都市,此時帝舜的威名已經四海皆知。

就在帝舜三十歲的時候,帝堯突然召見祂,祂惶恐的進宮,帝堯馬上就開口問祂:「我想要天下太平,你覺得該怎麼做?」帝舜想也不想的回答:「要公平待人,不偏不倚,對小事也不能馬虎,更要講究信譽,說話算話,這樣天下的人就會自動的擁護你!」帝堯一聽,十分的開心,就馬上把自己的兩個女兒,娥皇跟女英嫁給祂,一方面是欣賞帝舜,另一方面是帝堯還想要考考帝舜。

結婚之後的帝舜,仍然跟以前一樣的孝悌和工作著,絲毫沒有皇族家人的嬌氣。對於帝堯一再交辦考驗的工作,不但馬上完成,同時成績卓越,深獲好評,這讓帝堯十分的滿意,更加疼愛帝舜。

但是帝舜的善行,卻讓後母和弟弟更加的不滿,他們眼見帝舜的成就,更想把帝舜殺死,把祂的一切占為己有。有一天,繼母要帝舜去修漏水的糧倉,帝舜不假思索的就爬上屋頂,此時繼母跟象,就在糧倉的底下放火燒糧倉;身在屋頂的帝堯眼見大火狂燒,無路可逃,情急生智之下,雙手高舉著斗笠,像鳥一樣的滑翔降落逃走(神話故事裏是說變成鳥飛走)。繼母一看舜安全逃生,氣極敗壞,心裏卻盤算著下一次的機會。

clip_image016圖片來源:道教文化資料庫網站

後來,後母跟弟弟象,商量出計策,要讓帝舜去挖一口井,帝舜不疑有他順從的下地底去,當帝舜在地底的時候,他才剛剛從側壁鑿出一條暗道,通向外面,後母跟象就一起把大堆的土,從井口倒下去,填埋土井,當場想活埋帝舜;後母和象,都以為帝舜死了,誰知帝舜的先知側道,卻救了他一命。

以為帝舜被活埋的象,非常的開心。他決定接收帝舜的妻妾和財產,只把牛羊跟破糧倉留給父母。於是,他搬到帝舜的宮殿住下,正當想快活時,帝舜全身是泥的回到家中,象以不可置信的眼光看著帝舜,接著很假的說:「我以為你死了,正在很難過的思念著你!」帝舜不但不以為意,還很關心的跟象說:「是嗎?別難過,我沒事,別替我擔心,你真是我的好弟弟啊!」

後來經過帝堯二十年的考察,他相信帝舜的能力和德性,足以擔任共主。帝舜接任共主後,觀天象,把天下畫分十二個州,以河道為州界;同時,懲治治水無力的共工、鯀、驩兜和作亂的三苗,把他們變成北狄、東夷、南蠻跟西戎,從此天下太平,萬民皆服。

就在帝舜接任共主後八年,帝堯駕崩,瞬間,真是舉國同悲!帝舜含悲的服喪三年,就把共主之位,讓給帝堯的兒子丹朱,但天下沒有人肯服從丹朱的帶領,紛紛向帝舜請託,請帝舜再度出馬,擔任共主。帝舜無法拒絕民心向背,於是再度接任共主之位。

帝舜再度接任共主後,要求十二州的長官,都要遵從帝堯的美德,以仁義治民,杜絕花言巧語獻媚的小人。帝舜還規定自己,每五年巡行天下一次,來探視民間的疾苦。這時,天下的水患仍在,帝舜與四岳之神商量,便召禹前來,要禹擔任司空,負責治水。禹一聽,馬上推辭,並推薦稷、契或皋陶來做,帝舜一聽,認為這三人都很有才幹,讓稷去擔任農官,督促人們按節令播種;讓契去擔任司徒推行五教,讓皋陶擔任司法官,懲兇治惡;還是堅持讓禹來擔任司空,負責治水接著,帝舜還訂出規則,對所有的官員們,每三年考核一次,依照考核,來決定升降跟處罰。一時之間,天下太平,全國的百姓們,都感戴帝舜的德政,四方蠻夷皆受感召,一一前來歸附。

clip_image018圖片來源中國文化網站www.chinaculture.org

帝舜和娥皇女英成親後,三人相處的十分融洽,時間過去得很快,帝舜的年紀也愈來愈大,仁義孝悌著稱的帝舜,為了王位繼承的原因,相當的傷腦筋。但娥皇膝下無子,女英生下商均跟庶子八人,個個都沒有特殊的才幹,帝舜更深深的知道,自己的兒子商均和弟弟象,都沒有足夠的才能跟德性,來繼任王位;深怕天下百姓頓失依靠,無人可領導的帝舜,為了這個問題,天天眉頭深鎖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

有一天,外面又傳來司空禹,劈山移樹,治水成功的消息,帝舜思考了很久,毅然決然的向上天推薦,由禹來接任皇位,實行古今中外聞名的禪讓政策。

十七年以後,帝舜在例行的南巡途中駕崩,享年一百零一歲。

帝舜過逝後,道教尊奉為「中元赦罪二品地官清虛大帝」,以中元節,是帝舜下凡人間,替百姓赦罪的日子,大家都把中元節又稱為「赦罪日」。

 

關於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

clip_image020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相傳,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,就是禹帝。

帝禹,姒姓夏侯氏,名文命,號禹。後世尊稱為大禹,祂是皇帝軒轅氏第九代玄孫。帝禹,不但治理洪水,更重要的是,祂結束了原始部落社會組織型態,創造「國家」這個名詞;祂以階級社會代替原始社會,以文明時代,代替野蠻時代,甚至推動了中國皇室的歷史發展,建立夏朝,「華夏」也從此開始

帝禹的父親就是鯀,母親是女嬉(也有人說是女志),帝禹在很小的時候,就跟隨父親鯀,一起進行帝堯交付的治水的任務。鯀治水,是使用堵水法,也就是在岸邊設置高聳的河堤,來攔住大水。(姑且不談,神話故事中,鯀是天上神仙下凡,拿天上壤土,來堵水的傳說。)這一治水,就是九年,大水愈堵淹愈大,沒有甚麼成效帝禹在一旁看著父親如此,也只能乾著急。

 

clip_image021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後來帝舜擔任共主時,將治水無功的鯀,流放到東夷以示懲戒;但天下仍為大水所苦,帝舜召來四岳神商量,大家紛紛推舉帝禹來治水。於是,帝禹接下皇命,擔任司空一職,負責天下的治水任務。

有了父親鯀的治水前例經驗,帝禹絲毫不敢放鬆。他找來益和后稷,一起召集百姓,來協助治水。帝禹視察河道,總結鯀的失敗教訓,想出了以疏導河水,讓水由高處流往低處的原理,來作為治水的方式;帝禹一連輸通了九條河道。祂親自率領百姓,餐風露宿,整天泡在泥水河裏疏通河道,祂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,再把江河的水引到海裏去;祂一路翻山越嶺,測度地形豎立標竿,規畫疏通水道;逢山開山,遇窪築堤,小心翼翼,從來不敢休息。帝禹這種堅韌不拔、勇於開拓的精神,歷經十八年的治水漫長歲月,終於成功的消除了中原水患的危機。

 

 

clip_image023圖片來源中國文化網站www.chinaculture.org

值得一提的是,帝禹與塗山氏女嬌,新婚不久,就離開家裏,踏上治水的任務後來,祂路過家門口,聽到妻子正在生產,和兒子呱呱墜地的聲音,都咬緊牙克制心中的慾望,沒有走進家門探視。當帝禹第三次經過家鄉的時候,他的長子啟,正躺在媽媽女嬌的懷裏,啟一看見帝禹,才呀呀學語的他,馬上開口大叫爸爸,同時揮動著熱情的小手,要帝禹抱抱他,跟帝禹無限的撒嬌。帝禹只是在遠處,向妻兒揮了揮手,表示祂看見他們了,然後頭也不回的離去,往前走,繼續進行祂的治水工作。

帝禹和女嬌有兩個兒子,分別是啟跟澔,帝禹在外治水的十多年時間,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,傳遍各地,百姓們都很感動,更增強大家團結一心,共同治水的決心。後來,大家為了表達對帝禹的感激之情,都尊稱祂為「大禹」,意思就是偉大的禹。

後來,因為帝禹治水有功,帝舜禪讓王位。十七年後,帝舜在南巡中過世,帝禹守喪三年以後,自己將帝位讓給帝舜的兒子商均,但是天下人不服,還是要帝禹接任帝位。

帝禹五十三歲時,正式即位為天子,將天下改分為九州,封丹朱於唐,封商均於虞,改曆日為夏曆,以建寅之月為正月,收取天下的銅,鑄為九鼎,作為天下共主的象徵。帝禹在位後十五年,帝禹駕崩,兒子啟繼位,享壽六十八歲。

帝禹過逝後,道教尊奉為「下元解厄三品水官洞陰大帝」,以下元節,是禹帝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,大家都把下元節稱為「消災日」。

關於三官大帝的信仰與祭祀

clip_image025圖片來源163.23.114.129/~countrycenter

最早關於三官大帝的信仰記載,除了先民對天、地,水的自然崇拜,在晉朝的符堅和羌族的姚萇都篤信「三官」。

後來傳說張道凌,一方面尊老子為教祖,祭酒傳授老子《道德經》;另一方面以天、地、水為三官,深信三官能通鬼神,主管病人請禱。

三官的信仰一值盛行到後來,唐朝的武則天,還以金簡乞求「三官九府」來替武則天兌罪祈福。

北魏時,寇謙之改革天師道,《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》卷四六引《蠡梅集》裏說:「蓋天氣主生,地氣主成,水氣主化,用司于三界。而三時月之望候之。……三元正當三歸宮,故曰三官也。」

《因緣經》裏也說:「正月十五上元宮主一品九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,同下人間,校定罪福也;七月十五日中元宮主二品七赫罪地官清虛大帝于是日同出人間,校戒罪福也;十月十五日,下元宮主三品五解厄水官扶桑大帝于是日同到人間,校戒罪福也。」  

自唐宋以來,三官的誕辰日就是三元日,唐朝的三元節都是由皇帝下敕天下諸州禁屠三日,“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”。

宋朝的人認為,三官掌管人間禍福、天神轉遷、生死輪回等等。

明朝,各地建有許多三官殿、三官堂、三元庵、三官廟等。

之後,每逢三元節的來臨,大家都要到廟宇祭拜三官,懺悔罪過,祈福免災。

clip_image026

圖片來源:福山堂網站

一般稱三官大帝為三界公,據說敬奉的人特別多。傳說,信仰三官者,在三元日要進素齋,稱為「三官素」。三官中,以天官信仰最為普遍,民間視為「福神」,畫作年畫,常穿大紅官服,龍袍玉帶,手持如意,面容慈祥,雍容華貴之像,春節時貼于門上,以求天官賜福長壽。

那麼「三界公」在現代人心中的信仰地位,又是如何呢?

舉兩個例子來說:

第一,我們有句台語說:「枕頭神恰大過三界公」,這句話的意思是,諷刺只聽從枕邊人之言,不接受父母、朋友的意見,連三界公的指示都敢拋諸腦後;或是用來形容懼內的男人,只聽從妻子的話,而不管父母、兄弟、神明的想法。

第二,還有一句:「客兄公恰大過三界公」這句話就是在罵不守婦道的婦人,看見情夫到來,竟將第二天要祭拜三界公的粿,先拿給情夫吃,可見她毫無分寸。

由這些俗語的流傳來看,三界公在一般台灣人的心中,占有多麼崇高的地位。

www.nezha.com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不加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