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clip_image00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(圖片來源:龍虎幻舞網站,作者ikusabelu)

縞素臨江誓滅胡,雄師十萬氣吞吳,

試看天塹投鞭斷,不信中原不姓朱。~鄭成功《出師討滿夷,自瓜州至金陵》

今天是農曆八月十八日,也是開台灣鄭國姓爺的聖誕

開台灣,鄭國姓爺:

clip_image003

(圖片來源:中國軍網)

明朝,天啟三年,福建鄭芝龍,跟著一艘荷蘭商船,到了平戶,當時他才19歲。

鄭芝龍此時,就借住在比他大兩歲,田川小姐家中,這對青年男女,很快墜入愛河並私訂終身。後來鄭芝龍就跟這位日本平戶侯的家臣,田川氏之女結婚。後來,有一天,在平戶島,川內浦,千里濱海灘上撿貝殼,忽然感覺到一陣腹痛,她就倚著海邊一塊巨石,生下一個男孩,祂就是鄭成功!這塊巨石,到今天,依然屹立在那個海灘上,在平戶的當地人,將它稱為「兒誕石」。

 

clip_image004

(延平郡王祠,鄭成功像,楊英風塑,圖片來源:大紀元,自由時報記者,吳幸樺攝)

鄭成功,原名鄭森,字明儼,乳名福松。

鄭成功出生不到一個月,鄭芝龍就隨原船離去,留下鄭成功,一直跟著母親,住在平戶;一直到祂六歲的時候,被鄭芝龍接回福建老家,在福建省晉江縣,安平鎮(今天的安海鎮),在當時,李自成攻陷北京、吳三桂開山海關,迎清兵的亂世,百姓們個個都是人心惶惶之際,鄭成功反其道而行,祂毅然決然的進入南京國子監,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,錢謙益為師。

鄭成功,祂是明朝最後一個強調「反清復明」的官員,也是第一個透過武力,讓佔領台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人員離開的大將軍。同時,鄭成功在治台的期間內也留下了許多豐富的史跡跟傳奇故事。

 

關於國姓爺的生平大事

要跟大家介紹國姓爺的生平之前,我們先跟大家介紹一下,當時明末清初的複雜背景環境,也就是先從國姓爺的父親,鄭芝龍(鄭一官),說起。

217

(鄭成功和鄭芝龍的畫像,國立台灣博物館館藏,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)

在鄭芝龍十八歲的時候,為了改善家裏的經濟環境,他就到澳門,去找舅舅黃程,跟他學習經商之道。之後,鄭芝龍往來東南亞各地經商,直到他跟田川結婚以後,他才專心的跟隨日本華僑李旦經商,並組成一官黨。李旦過世後,他接收大部分的船隊與武裝勢力!後來,到了1633年,他在金門沿海,擊潰荷蘭的艦隊,控制海路,以及各國商船停靠碼頭的費用。鄭芝龍,因此迅速累積財富,幾近富可敵國。

到了崇禎初年,鄭芝龍以一官黨,黨主席的海盜身分,接受了福建巡撫招安,朝廷封他為都督總兵官,替明朝守備沿海,來防止防海盜和荷蘭人的進攻。不久,鄭芝龍便返回福建南安老家,成為當地首富。也是少數迎娶了日本人,卻仍能正式返回大陸的海盜。不久之後,福建省內發生旱災,鄭芝龍用一艘巨船,載著數萬饑民,移民台灣,並給予移民,十分優惠的資助條件,令他們自行拓殖。當時的台灣,土地肥沃,氣候宜人,據史料記載,拓殖的難民,不用多久,便能存夠金錢,衣錦還鄉。因此,還引發了一陣向台灣移民的浪潮。這是歷史上,首次大規模、有組織的,由大陸向台灣移民。

後來到了順治元年,南明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,負責福建全省的抗軍務;但實際上,鄭芝龍根本沒有復國的雄心;他在降清的大學士洪承疇招撫下,鄭芝龍認為明朝氣數已盡、而鄭家,自身的家業一官黨,恐怕也沒那個能力跟清廷相抗,鄭芝龍不顧鄭成功的強烈反對,隻身北上,向廷談判投降事宜。不料,清軍主帥博洛背約,挾持鄭芝龍前往北京,同時,清軍派兵攻打安海,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,因遭到凌辱,自縊。接著,清軍一路攻克福建,隆武皇帝遇害。之後清朝康熙帝繼位,由索尼鰲拜、遏必隆、蘇克薩哈四位名臣輔政,蘇克薩哈,假頒詔書,將鄭芝龍斬首於寧古塔。

這一段故事,使得自幼習文弄武,學劍弄槍、研讀兵書、忠君愛國的鄭成功更加堅定抗清之志。

〈廈門,鼓浪嶼,鄭成功石像,圖片來源:酷娛樂寬頻,鳳凰視界)

鄭成功,在歷經母親受辱自縊,父親被假詔書所斬的事件之後,祂來到孔子廟,在孔子廟前,把自己身上的儒巾、儒服,全部一股腦的燒掉;同時,祂在神像前立誓說:「即日起,不做讀書人,要做軍人,為君國及父母報仇!」。

隆武年間,鄭成功在南澳起兵,自稱「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」。祂漸漸整合鄭家的海上貿易勢力,與武裝集團。

後來,桂王在廣東肇慶即位,改國號為永曆,敕封鄭成功為「延平郡王」,桂王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,同時,他也是一個,被清軍四處追殺的皇帝。桂王的永曆王朝壽終正寢後,鄭成功依然崇奉「永曆」國號的心志不變,祂更不承認滿清的強壓政權,矢志「反清復明」。

 

  clip_image007

(圖片來源:pccm.blogspot網站)

後來,到了順治十二年,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,將清朝定遠大將軍濟度,駐守在福建的三萬兵馬,引誘到海上來作戰,果然,殲滅清軍於廈門海域。

鄭成功起義後的十六年間,祂以台灣與廈門間的一個小島,為根據地(也有人說是,現今的小金門,但根據多方資料顯示,應該是在小金門和廈門中間的小島,據說,在當時,這個小島跟中國大陸,尚未連在一塊。),成功的控制了,中間航行的所有海權。鄭成功一方面,深入內陸,廣設商業據點,開闢貨源,來跟外國人做貿易,迅速的累積自己的資金;另一方面,祂廣大募兵,包含日本人、白人、黑人等等外籍軍隊,同時,大量進口盔甲、鎗砲、刀劍等等武器來增加自己的軍備。最後,祂還以自己深入內地的商業據點,成立最大的情報組織網--洪門。在這樣的條件之下,祂多次起兵抗清,也多次跟清朝議和,爭取更多的時間,壯大自己的實力。在如此軟硬兼具的戰略運用之下,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抗軍聲勢,一路扶搖直上!

clip_image008

(石井人家,藏有清代鄭成功畫像。圖片來源:泉州網,東南早報)

等到了順治十五年,鄭成功,統率水陸軍十七萬人北伐。順治十六年,祂們一路打到了長江,收復了瓜州(今天的鎮江)直逼金陵城下。為明心志,祂還寫下了一首大家在第一頁,所看到的七言絕句《出師討滿夷,自瓜州至金陵》,祂一路包圍南京,就在聲勢一片看好之際,鄭成功中了清朝的緩兵之計,損兵折將,只好兵退廈門。

順治十七年,鄭成功在福建的海門港,一舉殲滅了,由清朝水師提督達素,所率領的四萬水軍,這才一雪前恥,將之前失敗的聲望,一次討了回來。

後來,康熙皇帝繼位他採納了,鄭成功之前的降清將領,黃梧的『滅賊五策』:一是,長達二十年的遷界令,從山東到廣東的沿海二十里,全部斷絕鄭成功的經濟來源。二是,毀掉沿海的鄭氏船隻,船上所有的寸板,都不准下水。三是,派出鄭芝龍寫勸降書,招降鄭成功,鄭成功不從,就將鄭芝龍斬首於寧古塔。四是,挖鄭氏祖墳。五是,將鄭氏投誠的官兵移駐據點,同時,分配大批墾地,讓他們衣食無虞,豐衣足食。在這五策的命令之下,鄭成功跟祂的軍隊,斷絕了所有的經濟來源,面臨空前嚴重的財政危機。不得已之下,鄭成功選擇了放棄近岸的離島基地,以及特意騷擾清朝,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,轉而進攻由大航海時代,就飽受葡萄牙人、西班牙人、英國人、荷蘭人,分別殖民割據的台灣!

clip_image010

〈圖片來源:行雲流水天地間,janicelife.pixnet)

鄭成功,率領了鄭氏將領及軍隊兩萬五千人,同時出動戰船數百艘,從金門的料羅灣出發,繞經澎湖島,出奇不意的,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。才一登陸,就以優勢的軍力,奪取荷蘭人防守薄弱的普羅民遮城(Provinta,今台南赤崁樓)。

之後,鄭成功率兵直進防禦堅固的荷蘭人首府熱蘭遮城(Fort Zeelandia,今台南市安平古堡),除了本身軍隊的驍勇善戰,鄭成功還得到早期鄭芝龍,協助渡海開墾的漢人全力支持,在歷經圍城九個月之後;西元1662年,鄭成功,終於打敗佔據台灣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人,收復我國長久以來的失土,讓荷蘭人的殖民總督揆一,不得不簽字投降,撤離台灣。

 

  clip_image012

(荷蘭測量師菲力普.梅,所寫鄭軍在台九個月的日記,在日記中,繪有鄭成功接見梅氏的畫面,鄭成功頭上戴著有羽毛的帽子。圖片來源:中華日報,記者張淑娟)

於是,鄭成功又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《復台》:開闢荊榛逐荷夷,十年始克復先基;田橫尚有三千客,茹苦間關不忍離。

鄭成功,成功的收復台灣之後,馬上祭山川,公告天下,同時頒屯墾令,建立「東寧王國」;設立鄭家的天下。鄭成功設立「承天府」,將台南改為『東都』。用以表示,等待永曆皇帝東來的意思,來爭取明朝其他遺臣的效忠! 同年4月,傳來桂王朱由榔,死於緬甸的消息,鄭正成功已經決定,不再擁立新帝,自為台灣之主。後來,祂四處尋訪真實的民情之後,祂決定,在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台灣島上,頒布了一個法案,「寓兵于農」:讓軍隊,來協助農民開墾拓荒,同時,還讓農民與軍隊,在有外亂來襲時,一起抗敵禦國,正是所謂的「農隙則訓以武事,有警則荷戈以戰,無警則負來以耕」!

clip_image013

(圖片來源:中國台灣網,歲月台灣)

鄭成功,成立了第一個,漢人在台灣政權。那時,台灣的土地環境十分惡劣,除此之外,瘟疫也十分的盛行,那個時候流傳一句話:「病者十之七八,死者基多。」!除此之外,還有很多長達數十丈的巨蟒,四處為害百姓,這樣的先天環境,讓鄭成功的開荒任務,非常艱巨。

但是,鄭成功並不以此氣餒,祂率領著全體官兵,積極的開發台灣;同時,也採取各種周全而堅強的防禦措施,來避免荷蘭人復仇,攻打台灣。鄭成功在台灣,披荊斬棘、流血流汗、艱苦創舉。這時的鄭成功,替台灣,制訂了相當多的新政策和開發經濟策略,(對於這些政策有興趣的朋友,可以在鄭成功紀念館裏,一覽無遺,在此不多贅敘)由於,鄭成功連續征戰十年,馳騁沙場,積勞成疾,再加上開發台灣時的勞心勞力,在西元1662年,病逝台灣,享年三十九。

鄭成功去逝之後,原先將祂奉葬在台南洲仔尾,後來在1699年遷葬福建,南安祖墓。康熙皇帝,還題了一首輓聯給鄭成功,輓聯上寫著:『四鎮多貳心,兩島屯師,敢向東南爭半壁;諸王無寸土,一隅抗志,方知海外有孤忠』。鄭成功一生的傳奇故事,代代都在流傳。後人為了讚揚祂,將荷蘭人趕出台灣,以及祂,勤勉開台的功績,大家都崇奉他為『開山王』;還在台南,蓋了一座開山廟,後來到了1874年,清朝皇室,還敕許建廟為『延平郡王祠』,正殿,奉祀鄭成功,後殿,奉祀祂的母親田川氏。後來,日本人來統治台灣,又把『延平郡王祠』,改名成為『開山神社』。

clip_image015

(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,goqq台灣史,鄭氏時代主題頁)

關於,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故事,還有一個,鄭成功的盟友,晉王李定國。

晉王,李定國,其實是鄭成功生平最敬重的人,更是祂最親密的戰友,同時也是祂的親家翁(鄭成功的侄女,嫁給了李定國的長子,後來清兵大舉進攻雲貴,兵敗,與丈夫一起被殺)。

李定國是南明西寧王,(之後封他為晉王),鄭成功是南明延平王,(之後敕封為潮王),李定國在雲南廣西,鄭成功在東南沿海,兩人常給清兵致命的打擊,同時,一起支撐南明政權,長達二十年,堪稱是南明的擎天雙柱。祂們的成功戰略,逼迫清廷,不得不做出讓步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統領的清朝,也在不斷的抗清教訓中,求取進步,也為後來的『康熙之治』,打下十分雄厚的基礎!在歷史學家的眼中,相關論述李定國與鄭成功關係的文章,非常的多,大多是說,祂們堅持抗清,戰績遠非其他抗清團體所能比擬,而且常常書信往返,締結為姻,對祂們的讚揚之詞,充塞史著,至於誰是誰非,就交給史學家去傷腦筋吧。

鄭成功,祂是一個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,不但鞏固南明政權,收服台灣,為當時南洋海外華人,提供生命和身家的保護;同時,還因為祂頑強抗清的政策,在民間埋下了一股反清復明的種子,一直到後來的「天地會」,他們的抗清火種,深深受到了鄭成功抗清觀念的影響;天地會之後,這無名的種子,一直在民間擴散與發展,甚至還一直延續到數百年後,「同盟會」的成立。

關於國姓爺的民間流傳故事

clip_image017

(圖片來源:北京青年日報,中國經濟網人物篇)

在民間,流傳著許多關於國姓爺的傳說,其中鄭成功取三寶復明的故事,相當有趣。

相傳,國姓爺有一天,到泉州的仙公廟,上香、問卜,祂問仙公:「明朝,到底有沒有中興的可能」仙公回答說:「你是明朝忠臣,若想中興明朝,必先到台灣取三件寶物:一個玉印、一件烏山柴、以及出米岩。」,國姓爺聽了之後,快馬加鞭的來到台灣,找尋這三樣寶物。

國姓爺來到台灣,首先找尋的第一樣寶物,就是玉印,玉印有兩個版本:

玉印一,國姓爺,在找尋玉印時,途經打狗山,祂走向一位仙翁打聽,但仙翁卻不置可否,先要國姓爺在洞穴裡過一晚。第二天一早,仙翁就問國姓爺說:「昨夜睡的床為何?」,國姓爺就回答:「石床」,仙翁嘆了一口氣,就說:「這一切都是天意啊,不然依您的聰明,怎麼會將玉床,誤認為石床?」,說完之後,仙翁送給國姓爺一條玉帶。

玉印二,國姓爺帶到玉山找尋玉石,一整天下來,只有看見遍地的石頭。正當國姓爺想打道回府時,玉山的土地公突然現身,跟國姓爺說,未經許可,任何人都不會找到玉石的,國姓爺愣了一下,當場跟土地公表明來意,土地公嘆了一口氣說:「當作佩玉尚可,但玉印恕難奉送,只因天意如此。」,國姓爺說:「只是要刻印章,有什麼天意呢?」,土地公勉為其難地,隨手撿起一塊石頭,給國姓爺,說也奇怪,當國姓爺接過石頭時,石頭瞬間變成玉石。國姓爺開心的拿著玉石回去,刻了一個玉印,但是,每次玉印,印在紙上的都是「南無觀世音菩薩」。

clip_image019

(圖片來源:中國台灣網,歲月台灣)

烏杉柴,國姓爺,為了找烏杉柴,來到了阿里山,在深山中,祂找到了三棵烏杉,其中,有兩棵需要三十多個人才能將他圍抱,另外一顆雖然小一點,但也需要二十七、八個人。

國姓爺當場下令,才砍了樹身的三分之一,就已經天色昏暗,國姓爺下令,第二天繼續,第二天一起來,昨天才被砍的地方,自動癒合,就好像是沒被砍過一樣;一連試了好幾天,都是這個樣子,國姓爺當場祈求神明幫忙。當晚,祂夢見一個老人對他說:「這三棵烏杉是神樹,就快要修成正果了,誰想砍,誰就會受重傷,然而你之所以安然無恙,是因為你是明朝忠臣,連上天都在保護你。但是,如果你一定要取烏杉柴,請築檀祭杉,如果該你得,烏杉就會自動倒下…」。第二天,國姓爺就按照夢中指點做,正祭祀時,忽然一聲巨響,小烏杉應聲倒下。

出米岩,有一天,國姓爺率兵開墾的時候,經過了大崗山,下令士兵紮營休息,自己則到廟裡祭拜,祈求早日得到三寶,以便反清復明。當天晚上,國姓爺就夢見佛祖,帶著祂到處玩耍,並且指點藏寶的地方,同時,跟祂說:「穀倉位於廟後面的岩穴中,左有千人斧,右有萬人火。」,接著,教國姓爺火斧的用法,同時,叮嚀國姓爺說:「產出的米只能在此食用,並照人數取之,不可多取。」,第二天一大早,國姓爺馬上率兵前去找尋,果然有米從岩穴流出,國姓爺就按照佛祖教的方法煮飯,全軍的糧食因此足夠無虞。

除此之外,由於國姓爺功績卓著,很多台灣的地名來源,也跟祂有關,像南投的草屯,聽說就是因為,國姓爺在徵兵時,駐紮於此,士兵們將破舊的草鞋丟在這兒,成了一個小山丘,所以,大家將這個地方,取名為草鞋墩,也就是現在的草屯鎮。不論這些傳說是否為真,國姓爺的豐功偉績,都將永遠留在後人心中!

其他關於國姓爺的兩三事

clip_image021

〈圖片來源:bokee博客網,lovesue)

國姓爺,南明永曆帝,封祂為延平郡王,世人也尊稱祂為『鄭延平』、『鄭王爺』;南明隆武帝,賜國姓,名成功,尊稱為『鄭國姓』、『國姓爺』。荷蘭人等外籍人士,一般習慣對祂稱為:Koxinga ,這個名字的意思與發音,都是來自於閩南語的『國姓爺』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因為國姓爺是漢日混血,日本人將祂奉為大和英雄,在江戶末期,日本的文人學士,也留下詠嘆國姓爺,叱吒風雲,悲壯一生的詩句,如梁川星岩:「不辭獨力任顛扶,大木堂堂真丈夫」,四方赤良:「忠義空傳國姓爺,終看韃靼奪中華”」。之後,在臺灣的日治時期,日本人拆除為數不少的漢人廟宇,但位於臺南,清代設立的延平郡王祠,不但,完全被保存,還加建和風建築,改稱「開山神社」。除此之外,有著日本的莎士比亞之稱的,近松門左衛門,曾寫了一部名為《國姓爺合戰》的淨琉璃劇,風靡一時。同時,上田微古館,《鄭成功的盔甲》一書,到現在都還是,日本男女老幼津津樂道的通俗演義;中山光義,《國姓爺合戰》,還被收入,青少年世界名著文庫。飯澤匡,《國姓爺合戰》,也被收入日本國民文學全集。

國民政府在收復台灣之後,也大力稱頌國姓爺,民族英雄的事跡,將台北州立二中改名:台灣省立成功中學,以紀念鄭成功,還在校內設立鄭成功民族英雄紀念碑;省立成功大學的名稱,也是這樣來的。

www.nezha.com.tw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不加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